欢迎来到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登录 注册

军民融合 标准先行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发布时间:2017-02-10

当前,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完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同时,要实现军民标准的融合,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工程。

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基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标准已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推进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标准军民融合一方面包括对先进国际、国外、国家标准的采用,另一方面也包括对通用基础较好的国家军用、行业军工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促使军工科研生产能力,在国家层面获得更为广泛的资源支持。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标准化的实质,就是利用标准体系为杠杆,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深度带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实施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加快军民融合的步伐中,不少国家最为关注的是积极推进军用规范标准的改革,鼓励承制单位最大限度地采用符合军事需求的民用标准进行武器系统设计和制造,打通军民两用技术的标准壁垒。冷战结束后,为了能在国防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军事优势和国防工业的活力,美国提出并实施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其核心手段就是精简军用标准,加强使用民用标准。经过近10年的努力,美国废除了4000多项军用规范和300余项军用标准,改革后采用的军民通用的民用标准数量从1000项增加到9000项,大幅提高了民用标准、性能规范在国防部标准化文件中的比例。通过对标准体系军民融合,早在2010年,美国军民分离的两个工业基础已基本融合为一体。

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采用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分别建设维护,一方面造成标准体系基础上缺乏关联,一定程度存在标准重复建设;另一方面给标准贯彻实施带来不便,标准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矛盾,标准实施主体无法选择,影响了军工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当前,在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环境下,众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军、民共用技术及产品的标准也面临各个细分系统和区域的标准真空。如果按照区域性、行业性标准各自为政,势必会导致军民融合新的技术壁垒,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制约国家军地资源共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甚至会降低动员效能,从而影响部队战斗力。军队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首先要实现军民标准融合,为民企、民品参军创造标准化平台、建立标准化体系,如制定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等。而且,随着民用技术产品的水平不断提高,历史形成的军用行业标准也存在部分封闭现象,成为技术交融的阻碍。

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要求尽快建立既有利于公平竞争又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既有利于开放兼容和有机衔接又有利于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互补的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军民融合,重点是要改进军民标准建设模式,以共同的使命价值观和统一的规划布局,通过现有适用民用标准采用、非专业军标转化以及民标制定积极考虑军事需要、军标应用积极进行产业化推广等多种手段配合,使军民标准尽快形成既相互开放、相互兼容又各自统一协调、先进完善的格局。另外,深入推进军民标准融合发展,必须科学界定军用标准的范围,废止繁琐、过时的军用标准,推动对民用标准的使用;充分发挥军用标准在高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在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来源:中国国防报 夏友林